11月30日,第五届百名科研院所领导者跨界创新论坛在穗举办。此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承办。会议期间,来自中央及地方科研机构,央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相关负责人围绕“科技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展开探讨。
话挑战机遇,把握时代脉搏
此次论坛围绕大湾区发展进行对话交流,为大湾区科技发展把脉,为推进大湾区建设出谋划策。
“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服务业时代的到来,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服务业之所以不能支撑经济增长,是其自身特点带来的,以往的技术发展,主要是针对制造业,服务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难有技术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兴说,粵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机遇,可以肯定大湾区的建设必将推动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进一步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把握开放创新时代脉搏,共谋创业创新合作之路?
在高峰对话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徐建国,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haccp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实,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朱俊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李青,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经理武东,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李亮新和“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科技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思恩等,介绍了各自领域、各自地域的经验,共商跨界,共议创新,共促大湾区建设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徐建国提到,大湾区属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特大型城市,有一些独特的风险需要提前识别、预防和控制,例如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对公共安全的关注。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haccp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实提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本身就是跨界创新的平台,涉及到8个核心领域,22个研究方向涉及的领域。研究所迫切期望在大湾区打造平台,跨界合作,促进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话协同发展,积聚优势资源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重点是在湾区内各个城市之间形成新的聚合效应,这不仅要发挥城市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也要鼓励不同城市之间优势及资源的互补。
“广东省推动了一批重大的政策项目平台落地实施,大湾区建设取得良好的开局。党中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为大湾区建设特别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郑斌认为,“接下来,要继续深化粵港澳三地的合作,更好的积聚全球的创新资源,高起点参与国际科技前沿合作与竞争,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则认为,广东的地区化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在协同发展方面出现短板,应当运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和政策手段,将优先的人力集中起来投入规划。“在目前全球化严重受阻的环境下,过于依赖市场,可能会使得下一步发展出现问题,而科技创新领域,是一个长周期、高风险的投入,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
话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
在这样万物互联,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粵港澳大湾区要与世界其他一流湾区比肩,关键就看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首先是人的思维创新。“当我们在同一个环境,长期按同样的节奏思维,最后会形成一个定式,所以我们要突破,要跨界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强调了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在会上,王汉中院士、“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钟路华等嘉宾,介绍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创新实践,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主导技术转化的主要力量,一方面在于科学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来促进政策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实现有机的融通融合。”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认为,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推动产业发展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融入,也是一个难点。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或者转化效率,与发达国家都还有距离。”他认为,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实验条件支撑,转化载体自身,从前期探索到后期的产业化,都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推动成果的转化,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据了解,“百名科研院所领导者跨界创新论坛”是每年一度的国家科研领导者的一次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论坛不仅提升了举办地跨界创新的新思维新思路,也促进了多个战略合作。
“打破界限,才能提升科研跨界创新能力,跨界创新论坛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旨在搭建创新平台,为中央及各级政府提供研究成果跟政策建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干部教育中心主任、跨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辉说。
新闻来源丨人民日报 姜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