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可提供科学家从事前沿基础研究必需的极限实验条件,依托大科学设施来吸引和凝聚全球科学家和人才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梁正教授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在依托“硬”设施吸引和凝聚国际尖端科技人才的同时,需要系统谋划与完善发现、引进、用好、留住高水平国际科技人才的“软”制度体系。
梁 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为加速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大国重器建设,并依托其开放运行促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通过系统化设计来吸引和凝聚国际尖端科技人才,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可提供科学家从事前沿基础研究必需的极限实验条件。依托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聚国际科学家和人才,推动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既有助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有利于应对美西方发达国家随时可能升级的对华科技遏制和封锁。
北京历来重视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国家创新高地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推进高水平科技交流合作,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譬如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及改造,较早实现了高能物理领域多位实验物理学家与理论物理学家的“引进来”与“走出去”。近期,北京怀柔科学城依托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设施集群,提出针对外籍人才的开放共享战略,并推出如国际人才社区、科学家公寓等城市服务供给与配套措施。
实际上,依托大科学设施来吸引和凝聚全球科学家和人才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美欧日等科技强国和地区对此采取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举措:
一是依托大科学设施发现并吸引高水平国际科技人才。譬如运行多项大科学设施的德国马普学会,就致力于筛选具备高级别科学家潜质的外部访问学者和设施用户,并通过给予相关人员访问期限或延长权限,提供研究项目、研究团队、科研经费等一系列支持,吸引高水平国际科技人才加入;
二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薪酬制度。例如美国能源部下属联邦实验室为高级别科学家开辟了单独的薪酬序列,其年薪与国家实验室主任薪酬序列趋同,同时,以填写在若干兼职科研机构的等效科研时间分配比重等形式,对科学家兼职的工资总额进行限制;
三是给予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更加宽松的移民政策,并通过设立国际人才办公室,提供针对相关人员的工作签证、保险办理、语言培训、住房及配偶子女安置等“一站式”服务,营造包容的国际人才工作环境。
由此可见,在依托“硬”设施吸引和凝聚国际尖端科技人才的同时,需要系统谋划与完善发现、引进、用好、留住高水平国际科技人才的“软”制度体系。
一是健全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际尖端人才发现机制。建立与大科学设施相关联的国际科技人才大数据智能监测平台,精准筛选有潜质的外部访问学者和设施用户,并探索通过同行评议、实名推荐等方式,确定具备较强基础研究能力与国家战略所需的国际科技尖端人才;
二是畅通针对大科学设施等机构国际人才合作的引进服务体系。完善国际高水平人才的技术移民政策体系,减少大科学设施运营或依托机构国际人才移民限制,完善国际人才办公室等相关机构建设,为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关于人才雇佣、访问、签证等的一站式“服务包”;
三是改革完善大科学设施集聚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的使用制度。增加所引进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大科学设施访问时长与权限,为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研究项目、研究团队、科研经费等一系列支持,推行高标准特殊工资激励与兼职约束并存的薪酬制度,结合国家“破五唯”、知识产权改革等方向,设立国际高水平科技人才使用政策试点;
四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高水平人才服务保障生态。贯彻工作与居住不分割原则,以科学城建设为依托,加快国际人才社区等住所就近建设,便利交通,同时优化国际高水平人才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服务,使国际高水平人才免除后顾之忧。
来源 |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