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袋” 大“民生”
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2022年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口袋”虽小,却装着“大民生”,受《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殷成志副教授围绕“口袋公园”建设建言献策。
城市口袋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殷成志
(来源:2022年9月29日《中国美丽城市》第31期第8版)
当前,我国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方兴未艾。经过40余年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我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交通、城市住房、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也在加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确立,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和逆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而言,口袋公园建设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建设阶段的综合统筹,也需要中长期管理阶段的制度设计和执行。
建设阶段的综合统筹
以人民为中心,统筹使用者的需求。城市口袋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的社区居民,其宜人尺度和便利可达为满足不同居民群体需求和代际需求创造了可能。口袋公园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交通、活动和心理需求,合理布局老年人活动设施、儿童游戏设施和残疾人活动设施。同时要考虑儿童友好型设计和适老型设计在中长期的转换可能和衔接问题,以实现口袋公园在功能上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和优化,统筹景观设计。我国的城市建设在环境评价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口袋公园为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契机。应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组织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与口袋公园相配合的小微环境评价,研判城市热岛、生物多样性、水体、土壤等方面的修复和补偿需求,有的放矢地实施植被设计、规划、种植和维护,可结合城市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考虑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形式。
面向防灾减灾需求,统筹空间布局。口袋公园的区位选择应兼顾可达性和不可达性。对于步行的居民(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需通过无障碍设计实现充分的可达性;对于电动自行车以及机动车(包括电动三轮车、四轮车),要设置必要的障碍以控制其进入公园,即实现对于车辆的不可达性。同时,需考虑到防灾减灾的要求,在灾害来临时,口袋公园可迅速转为避难场所,相关的交通流线和空间布局也应加以统筹考虑、设计和建设。
运维阶段的治理体系
城市口袋公园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必须由政府加以组织和实施。不过,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供给不等于政府生产所有的公共物品,政府可以通过直接生产公共物品来供给公共物品,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委托非政府部门通过间接生产方式加以供给。
政府应对口袋公园的运行和维护进行管理和规制。同其他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一样,口袋公园的运行和维护远比建设难度高,而这正是口袋公园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中长期服务市民的关键。因此,政府需承担管理和规制口袋公园的主要责任,编制相关规章、出台相应文件、落实相应权责、设计相关机制,切实做好口袋公园管理和规制的制度设计,并在后续运行和维护中发挥主导作用。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口袋公园建设相关工作。口袋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主要服务于周边的居民群体。因此,各地政府在运行和维护口袋公园的过程中,应有效组织本地居民参与到口袋公园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中。特别是广泛吸收居民组织、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口袋公园的布局和设施。依托智慧化、信息化新型城市管理平台,发动居民管理和监督口袋公园的利用和维护。
探索非政府部门运维口袋公园的途径。要想实现口袋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考虑非政府部门的作用,不断探索非政府部门参与城市口袋公园运行和维护的可行途径。一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冠名制度,在吸收企业资金建设和维护城市口袋公园的同时,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公益组织结合自身特点“认养”口袋公园,如:生态环保组织可以依托自身知识优势,将生态环保科普和特定口袋公园相结合,创造出生态科普型口袋公园;文化组织可以将自身人文特征整合进特定口袋公园,构建文化主题口袋公园。近年来,“国潮热”“国学热”“国风热”等纷纷涌入大众视野,中国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口袋公园的建设中,诗书、音乐、服饰、美术等都可以成为主题。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多样性显著,上述结合口袋公园的文化建设正是破解“千城一面”顽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综上,城市口袋公园看似小微,实则重大。口袋公园的大量出现是我国城市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标志性符号,也是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美好、人居环境宜人、社会环境和谐的承载新空间,未来可期。
来源丨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