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2014-9-16 谭翀
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就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薛澜表示,要想让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需把成本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薛澜指出,中国的企业在过去这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因为今年中国对外的投资可能会第一次超过外资投到中国来的投资。“换句话说,走向国际市场,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讲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如何能让中国制造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薛澜认为需要去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要怎么样把成本上的优势转变成产品的优势。他解释说,“我们原来的成功,不是靠产品的品牌,更多是靠同样的产品,我们的成本更低,但现在,可能就要能够把这种成本的优势和国外市场的客户的独特需求结合起来,这样的话,使得我们能够在产品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第二,要把硬技能和软技能有效地结合。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是硬功夫,但把这个硬功夫放在国外新的经济商业环境下,由于对当地的市场、规制体系和文化不了解,很多情况下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所以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国外客户的市场,而且要了解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这样的话,使得我们的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我想这个方面,可能也是非常关键的。”薛澜说。
此外,想要靠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这中间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薛澜表示,首先,创新根本上是要人发挥作用,而高等教育就是培养人才。具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不管他是创业者,还是工程师,还是企业家,高等教育都在这方面起很大的作用。其次,是创造知识。创造知识能激发很多人的创新,激发这些人对学术的追求,这种激发的能力本身对社会也有很大的价值。
薛澜举例说,“基础研究的知识,也许当时看起来好象用处不大,但是可能过20年、30年,或40年,甚至一百年之后它就可能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好比dna的发现,就对今天很多生命科学的创新起了关键的作用。”